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牛头对比评测姗姗来迟,抱歉,暗黑3实在是太花时间了。

参与测试的镜头有:莱卡M50 1.4 ASPH E46、蔡司G45 F2、蔡司ZM50 F2、宾得A50 F1.2,机身NEX-5N。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付这些牛头,5N这个机身明显吃不消,按我的估计,光圈收到F4以后至少3000万以上像素的机身才能勉强喂饱,等未来的高像素全幅单电出了,再测试一次分辨率。

各条测试明细见下方,在这之前简单评价下每一颗镜头的特点:

莱卡LM50——毫无疑问的光学王者,无敌的全开焦外表现,完美的层次和中心分辨率,可惜边缘表现一般
蔡司G45——大家骂他是有道理的,焦外的确差,但是分辨率、层次感,尤其是边缘的表现,非常优秀,这些优点不要忽视
蔡司ZM50——全能型选手,该有的素质都有,各项表现都不垫底但也不是最优
宾得A50——能和LM50拼拼焦外的也就这颗了,但限于F2.8之后,主要是LM50受累于那坑爹的光圈形状。其他表现在此轮测试中均落后。


测试明细:(图片已上)

焦外:LM50 > A50 > ZM50 > G45
莱卡M50 1.4 ASPH E46毫无疑问的王者,全开表现令人印象深刻,全开即有最柔美的焦外(限老人测试过的镜头中),完全没有其他镜头上全开时候二线性明显的问题
宾得A50 1.2,此头在宾得镜头中焦外算是顶级水平了,但是在大光圈下,还是和LM50 1.4A有明显差距,收缩后差距变小。从F2.8开始,A50略好于LM50。
蔡司ZM50/2和G45/2焦外明显差,都处于一般的水平
另外,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莱卡M50 1.4 ASPH E46(徕卡M50、Leica M50)这颗头一直是我的wish list首选,之前就被Steve huff的样片打动过,也做过一些功课,除了莱卡自家的M50 F0.95,这颗在综合素质上应该算是世界第二名。网上常说的空气感、立体感,在评价莱卡M50 1.4A这颗头时可以尽可能地使用。不过舍不得买(2万7左右),感谢这次乔迦提供LM和G头的测试。

对于迷恋大光圈的有米的国人,这颗头不容错过。此头最大的特色:全开焦外即是最佳,非常柔美,倒是收缩光圈后,出现了少量二线性,但是整体仍然是顶级水平。另外全开下的反差和中心分辨率对于大部分场合也够用,不肉。当收缩到F2.8以下,分辨率即到优秀;F4以下优异,5N明显不够用了,需要更高像素的机身来喂饱。层次和细节更不用说,完美,只需要稍稍收缩一点光圈。

美中不足的地方也是有的——边缘。要到F5.6之后,在APS画幅上,边缘锐度和边缘分辨率才进入到ok的程度。联想到Leica在M9黑白发布的时候推出M50/2 AA,应该在全画面整体分辨率上做了很大的提高,对分辨率有极致追求的人,可以选择M50/2 AA。

另外一个小缺点是焦外的色散,焦前紫色,焦后绿色。但是问题不大,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在这一批G头中,G21应该算是价格较高的一颗,手头同焦段的镜头不多,拿出宾得DA21单反头凑个数,权当陪标。

这次简单点说(测试机身NEX-5N):
分辨率:全开时DA21领先,收缩光圈后的分辨率G21胜出
锐度:同上
焦外:G21完胜,G21的焦外很优秀
暗角:都很明显,只是G21全开暗角更明显些
畸变:G21完胜
色散:半斤八两,都较轻微


宾得DA21胜在边缘表现(DA21算是边缘较差的了,没想到还有更差)、全开锐度;蔡司G21胜在焦外无敌、收缩光圈后的分辨率和锐度。总的来说,G21的表现力更强些(前提是对准焦)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宾得DA21、蔡司G21焦外对比

附带蔡司G21单独评价
松下X12-35 F2.8发布及样片初评
zouzhou / Posted in 摄影及其工具 » 镜头 on 2012-5-21 / 阅读(5155) / 评论(0) »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松下X12-35mm F2.8这颗期待很久了,作为M4/3系统唯一一颗恒定大光圈变焦,曾被报以厚望,成像到底如何呢?根据样片,粗略评价一下:

松下X12-35 F2.8样片地址:1 2 3

1、色散和紫边很轻微,主要是绿色和蓝色色散,机内校正的缘故
2、广角和长焦端均有明显暗角,不过机内也矫正了
3、焦外很一般
4、F4以后整体锐度达到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收缩后分辨率不错,但是大光圈下实在一般

整体来看,体积小巧是个亮点,但是画质并没想象中的优秀,和前辈12-60还是有很大距离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今天对于莱卡迷来说,绝对是兴奋的一天。如很早的谣传,莱卡果然推出了黑白全幅旁轴M-Monochrom(简称莱卡M黑白、莱卡M-M),还有APS画幅数码DC X1的升级版X2,同时推出指标很高的新标头 APO-Summicron-M 50mm f/2 ASPH。

看了Leica M黑白的样片,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

优点:一个感光单元对应一个单像素,同时取消了低通,显然此机的单像素锐度和Sigma X3一样达到刀刻般细微的极致表现。在这点上,毋庸置疑的优秀。
另外,高感下类似银盐胶片的颗粒感,也非常令人喜欢。

缺点:高光飘得利害,高光动态差得离谱、LCD仍然没有进步。
传统彩色感光元件是4个感光单元合成一个像素,现在只需要一个,单像素感光面积增加不少,但是动态却差得离谱,不正常。就算以前4个彩色感光单元合成一个像素,一种颜色飘了,其他没飘的话,靠算法仍能找回一些层次,但也盖不住单感光元件面积扩大四倍的从容。这一点,要么莱卡有所保留,要么莱卡故意突出中间过渡,要么此CCD技术有问题。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宣传稿上提到的,“。。。对摄影师曝光提出了更高要求”,看起来更像是在掩饰自身的缺点。
分页: 8/55 第一页 上页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页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