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NEX和m43的选择问题
宾得太姑父 / Posted in 摄影及其工具 » 机身 on 2010-12-17 / 阅读(39460) / 评论(31) »
因为价格差不多,各有优劣,而且都是引发业界轰动的创新产品,所以最近貌似很多朋友都遇到了二选一的难题。太姑父根据自己的经验说一说,也许会对各位有些帮助。

首先要明确的是,目前这个阶段,不要期望这种无反光板结构的evil机能够替代中、高端单反,入门单反也许还可以被秒一下,但高级单反的快速对焦,快速连拍,大尺寸感光元件的机身防抖功能,三防机身等方面的优势仍然无可替代。如果你时不时要做一些很专业的工作,evil机只能充当备机。

NEX的优势如下:大尺寸感光元件,优秀的动态范围指标和高感光度成像,高清视频功能开放(m43里只有GH系列可以比一下),目前为止最轻巧的机身尺寸,高规格的液晶屏取景器,可以转接从m25口电影镜头到所有旁轴和单反卡口镜头在内的镜头,是真正的万能插座。

NEX的弱势如下:E卡口的自动对焦镜头群匮乏,目前的镜头尺寸仍嫌过大。转接一些小像场电影镜头时会有严重的黑圈区域,基本可以说不可用。没有机身防抖功能(相对奥林巴斯的机身而言)。转接焦段28以下的超广角135镜头时边缘成像质量下降过快(与徕卡M8、M9所拥有的那块量身定做的柯达ccd相比,nex的那块与单反机身指标相同的cmos确实只能算是块廉价的数码后背)。

m43的优势如下:机身设计和伺服系统更为合理。机身防抖(只有奥林巴斯有)。焦段覆盖全面且光学素质颇高的镜头群。相对成熟的色彩算法(奥林巴斯作为传统光学厂家的优势,松下从GF1开始,iso400之前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但这一优势相对nex而言并无质的优势,最多是消费者的口味差异。

m43的劣势如下:画幅。这个劣势直接导致了在动态范围、高感等等方面的全面劣势。当然还包括转接全幅镜头时可耻的X2系数。这对于喜欢玩儿转接的人来讲是很难容忍的,除非你只玩儿一些刚好能覆盖43画幅的小像场电影镜头和工业电视监控镜头。

对于不玩儿转接手动镜头,也不考虑朝专业机身和镜头系统升级,只是为了居家旅游便携,有相对较高成像质量,平时给家里LD和娃娃拍些糖水片的朋友,m43机身是合适的选择。因为镜头群的水准还是很不错的。即便是较为专业的发烧级用户,两万块出头的投资就可以搭配出一套比较顶级的m43系统。(比如一台GF1+leica D 25mm/f1.4+lumix 7-14/f4+leica DG 45mm/f2.8)这样的预算如果是去烧单反的话,想搭配同样高素质的镜头群,大概只够一机一镜的。

对于玩儿转接手动镜头的朋友,太姑父完全不推荐m43系统。当然,很多玩儿小像场电影镜头转接m43的朋友会对我的这个看法嗤之以鼻。但是太姑父从一些资深玩家那里了解到的一些器材历史,加深了太姑父不看好小像场电影镜转接前景的判断。很简单,在m43系统出现之前,那些16mm系统的小像场电影镜(比如法国的Angenieux 25mm/f0.95、Angenieux 25mm/f1.4和英国的Cooke 25mm/f1.4、德国的Carl Zeiss Jena Tevidon 25mm/f1.4,当然,还有瑞士著名的Kern电影镜、德国的Schneider电影镜等等)在ebay和国内市场上的行情几乎就是白菜价(太姑父就知道有一个杭州的器材狂人,一两年前以三五百块一颗的价格出掉了手上一大批小像场电影镜,如今的市价大概贵了几倍甚至十倍)。随着m43系统的出现,这些镜头水涨船高,在ebay上都已经接近甚至超过500美元的级别(几乎都是东亚卖家在追捧)。在国内的市场流通价更是没谱,有的报价甚至已经接近万元。这是非常非常离谱的。因为m43的画质表现,是无论如何也比不过35mm全画幅机身的,也完全比不上适马X3 cmos在多数时候的表现,无论m43那块live mos前的这颗镜头素质在理论上有多高。而且,以太姑父有限的品评经验,绝大部分这类小像场电影镜在m43上的成像水平,并不比松下和奥林巴斯在产的m43专用镜头群的表现来的高级,至少有一半左右的中低档小像场电影镜头的表现只能用聊胜于无来形容,虽然价格并不是聊胜于无。这么折腾,高兴的只有淘宝上的奸商。

至于转接旁轴镜头或者35mm电影镜头系统,就更简单了,X1.5的系数无论如何都远远强过X2的系数,NEX相对m43的优势毋庸置疑。

烧钱败家都没问题,但理性败家更重要,千万别钱没少花,最后还落得赔钱割肉惹一肚子闷气。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