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发了,继续说E-P1及其周边
zouzhou / Posted in 摄影及其工具 » 机身 on 2009-6-23 / 阅读(5571) / 评论(1) »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到现在,信息已经足够丰富了。我咀嚼一下,整理精华心得请看:

缺点一一道来:
1、对焦慢
每次对焦都要一个来回推拉,有点变态,也说明其算法还不成熟。奥巴表示,今后会通过固件提高速度,汗~!

2、LCD不能关闭
其实是可以关闭,只是随便碰到一个按键就会点亮,据说那个主拨轮那是相当灵敏

3、没有内闪
大家狗咬狗现象很严重,但是我认为这个定位的相机还是应该装一个的。为啥这么说,娘的,外置的那个小破闪灯居然要199美金!!晕倒~!

4、低感噪点严重
低感下和E620, E420一个水平,和其他家同级别的相机比,的确差了不少。

5、饼干头很狗!
这是我经过认真比较得出的结论,很难得奥林巴斯做出这么一个垃圾定焦,紫边非常严重不说,锐度也很差,非常不建议购买!可惜,M4/3最大的魅力就是轻便扫街之用,饼干头是卖点,但是奥林巴斯给搞砸了。倒是14-42套头的综合表现很不错,建议购买。

6、LCD分辨率太低
只有23万像素,寒碜是一码事,最关键的是,这个相机本身就是用LCD取景的,你还不把LCD做好,叫人咋用得爽?大晴天中午和手动对焦的时候有得哭。

7、动态范围
这个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评测数据能证明。但是多张高光飞白的样片让我不得不怀疑这台机器的高光动态范围和E420差不多。

优点该说的都说了:
14-42套头表现优秀,体积也可人,推荐。

我把imaging-resource上面的样图仔细对比之后,发现E-P1可以算是目前奥林巴斯高感表现最为优秀的相机,小超E3,远超过E30,但是,和500D、D5000还是有明显差距的。
关于E-P1陆续发现的一些点滴
zouzhou / Posted in 摄影及其工具 » 机身 on 2009-6-17 / 阅读(5892) / 评论(1) »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比较让人失望的是:17mm F2.8(M17)饼干头锐度很一般,而且紫边比较严重,不仅仅是边缘,甚至包括一些近中央的区域。我手中4/3系统的25mm F2.8饼干头也有这个问题,并且让人更不爽的是,无论你怎么收缩光圈,紫边也不会减弱。[18日补充:个人不建议购买M17这个饼干头,等等松下的20饼干吧]

其实奥林巴斯完全有能力设计一款F2.0甚至更大光圈的饼干头。同伴松下的20mm F1.7很是诱人,完全没看出镜头厚度和大小和目前这个M17有什么区别,倒是玻璃片直径大了好些,光圈也大了1档半。另外,由于M4/3法兰距的缩短,对于广角镜头的设计来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奥林巴斯的试探性太明显了,在M4/3的定焦镜头设计上不够坚决。看着M17这个(包括之前的25 F2.8)指甲盖大小的玻璃,真是深感其小气。

根据Dpreview的样片,E-P1的变焦套头14-42mm F3.5-5.6综合表现不错,锐度很好,但是比起松下的M4/3 7-14mm F4,锐度可还是明显差了一截。4/3神头——50mm F2加了转接环后,表现还是依旧那么销魂。
--------------------------------
对焦速度。停止意淫!准确的说法是:肯定慢于E620正常(反光板放下)对焦速度,但是快于E620在LiveView模式下的对焦速度。用比较容易清晰感知的一句话评价:和主流DC的对焦速度一个水平。喜欢快速抓拍的朋友估计要失望了。
--------------------------------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很多人以为M4/3去掉了反光板,拍摄时就和旁轴相机一样偷拍细无声了,其实不然。M4/3还是配有纵走快门的,和传统单反类似,因此拍照时还是有不小的声音(快门声),只是相对轻微一些。另外,E-P1当关闭电源时快门是打开状态,而传统的快门在电源关闭时是闭合的。
--------------------------------
根据样片,虽然高感表现有进步(彩色噪点减少、干扰条纹减少),但是ISO 100/200下暗部还是不干净,这一点落后于松下。
--------------------------------
自动模式下ISO从200-3200,手动可选择100和6400
--------------------------------
饼干头配套的外置取景器,Amazon上预订价99美金,还好。
--------------------------------
据说是1.0固件版本的样片,请移步:http://fourthirds-user.com...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数码商品一旦绑上了文化和历史会怎样?这年头玩复古会怎样?这台相机想不吸引眼球都难。

睡了一觉之后,奥林巴斯E-P1准时出现了。上午还只是些泄露图,到了中午,各种机身特写、评测Preview、样片、视频、价格都统统汹涌扑了过来。

作为奥林巴斯的用户,我对它一直是又爱又恨,夸得多骂得也多。不过这一次,我也好好地激动了一把。果不其然,奥林巴斯这回除了要创造一次革命之外,还要创造一个经典。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文化,就在这里

E-P1的主要特点:
- 1,230万像素,TruePic V图像处理引擎
- ISO 100-6400 (第一次奥林巴斯有信心亮出这么高的ISO)
- 机身内搭载电子图像稳定机构,最大4 EV(使用可选的MMF-1 4/3适配器或可选的MF-2 OM适配器时,图像稳定机构也能正常工作)
- 多重曝光功能(仅RAW数据,最多3幅画面)
- 通过转接环可以让几乎所有4/3镜头实现自动对焦!
- 四种纵横比可供选择:标准4:3;16:9;6:6;3:2
- BLS-1电池(一次充电拍摄300张以上)
- 超声波除尘
- 艺术滤镜功能,可同时应用于动态影片和静态影像
- 可记录720p的HD高清影片,还提供线性PCM格式的立体声记录功能
- 宽屏16:9 (1280 x 720, 30fps)纵横比和标准4:3 (640 x 480, 30fps)进行摄像
- HDMI视频输出
- 带有背景音乐的多重混合幻灯片播放(娱乐性)
- 脸部识别功能
- 自动影像放大实现支持手动对焦的MF助手功能(手动对焦期间(S-AF + MF和MF),转动对焦环会自动将画面的中央区域放大7X或10X)
- 实时取景显示屏上的水平仪
- 高精度324区测光系统
- 3寸LCD,可惜只有23万像素(过时了)
- 使用SD/SDHC卡作为存储介质(终于放弃XD了,撒花~)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随机发布的变焦镜头14-42mm F3.5-5.6和饼干头17mm F2.8

外形和操作感:
从官方公布的外形、指标上来看,E-P1、饼干头、小变焦都非常完美,金属机身质感不错,该有的功能也都有了,没什么可挑剔的。最让人欣喜的是机身背后的波轮,小巧隐蔽,这个背面图在公布之前曾引起无数人的遐想,要是没有这个波轮,操作上就大打折扣了。我个人一直比较喜欢奥林巴斯的操作感,这次的E-P1更是可以让右手完成所有操作,方便,快速。

体积和重量:
金属质感的机身,相比较于E-420(最小的数码单反相机)宽度减小了约8.5mm,高度降低了约20 mm,而厚度减薄了约18mm。这样,相机的整个体积也被降低了约58%。听起来似乎很小,其实比sigma DP2大,比LX3大,估计跟佳能G10个头差不多。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肩并肩和E420比比

但是,官方稿就是爱避重就轻,只谈体积不谈重量,带电池E-P1是410 g(请注意E420的455 g),考虑到这么小的体积塞进去410克的重量,拿在手上估计还是有一定的铅球感的。呼呼,还是本人火眼金睛。

画质:
Dpreview上已经提供了其工程机的样片,看起来很不错,除了套头们边缘稍明显的紫边之外,没有什么大的缺点,并且让我惊讶的是,高感有明显进步,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最新正面蚕豆图

点击在新窗口中浏览此图片

预计6月15日发布的新机,终于有谍照了。

这不是M4/3的第一台相机,之前已经有松下的G1\G1H,但是毕竟其外形和目前主流的单发过于相似,价格也高,并没有引起市场的骚动。大家对M4/3的期待主要还是在奥林巴斯的这台新机上,因为之前展出时放出的模型实在是太复古了,很诱人。

E-P1的原型机是50年前奥林巴斯发明的半格Pen系列相机,而参照这次的谍照,似乎更接近Pen F的模样。和之前的模型有较大变化,估计不少粉丝会稍有失望。





根据最顶上这张图,能看出什么呢:
1、配套的17mm F2.8饼干镜头,等效于135标准的34mm,厚度控制得非常好,很棒的人文镜头
2、SSWF超声波除尘保留
3、模式拨盘上的录像模式、艺术滤镜模式,终于可以摄像了
4、有人眼尖发现了热靴周边似乎有缝隙,是个疑点
5、貌似LCD很大,3寸的说?


还有哪些疑惑呢?
1、大拇指处的拨轮还有么?有人估计藏在E-P1标志之下
2、背面的功能按键分布?有人画了示意图,可靠性较高(见下方正面、反面示意图)
3、有没有外闪?目前比较靠谱的是,据说要同时发布外置闪灯,并且接近Pen时代的造型
4、有没有机身防抖?据说有
5、用什么存储卡?可靠地说法是SD/SDHC,据说XD被毙了,哈哈
6、机身和镜头有别的颜色么?不得而知
7、体积?据说厚度超过G10和DP2,我靠!看来体积不小



我的感觉:
和模型有这么大的变化还是让我吃了一惊的。原先橙黄色的蒙皮没有被采用,换成了右手处黑色的突出,握持感会好于DP1/DP2,但是越是流线型的线条越多,复古味道就越少,这个审美上的问题,还是等真机再说。就目前的信息来看,各方面似乎还不错,宣传所说的“革命性”可能性较大,但是前提是要做到几点:快速的对焦和存储(DP系列的软肋)、机身防抖(时代的需求)、高画质(尤其是4/3系统被人诟病的高感表现和动态范围)。
分页: 1/1 第一页 1 最后页 [ 显示模式: 摘要 | 列表 ]